内容页搜索

美丽富饶的坛丘镇,地处长江三角洲繁荣地段的中心,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苏杭段两侧,东距上海虹桥机场90公里,南至杭州100公里,西临湖州50公里,北离苏州50公里,交通极为方便,水上运输贯穿南北,太浦河擦肩而过,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货运中心只距几步之遥,是江苏省吴江市的重镇之一,自古以来就以各种工农业而闻名于世,特别是纺织行业更是源远流长,早在明清时期,坛丘便是“处处闻机声,户户织绸忙”的繁荣景象。古迹白龙桥(建于宣统二年)桥联所记载的“晴翻千尺浪,风送万机声”而著名。

全镇境内湖泊众多,河流纵横,水运极为方便,景色优美。1998年底,全镇镇办工业企业4家,民营企业50余家,工业总产值7.78亿元,工业销售收入5.67亿元。农民人均纯收入5107元。

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。到1998年底,坛丘镇始终把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基础,加大农村投入,改善生产条件,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,虽然遭受百年未遇的“冬汛”灾害,夏熟有所减产,但全镇还是基本实现了夏粮减产秋粮补,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油定购任务。镇农业生产的一点一线形成规模(一点是农业丰产示范方;一线是盛坛公路沿线粮田),带动了全镇的农业生产向高标准、高效益推进。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,确权发证顺利完成。在综合服务水平上,完善了服务体系,强化了服务手段,扩大了服务规模,水稻种子统供率达95%以上,较好地提高了科技含量。在全镇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立足抗灾,加大一些重点防洪工程和水利建设骨干项目的投入,完成镇、村级河道疏竣整治工程,配合国家大运河整治工程,建成运河两侧10公里左右的标准圩堤。全面提高了综合抗旱排涝能力和水位调控能力,保护了农田基本设施建设,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。镇村两级结合河道疏竣和京杭运河整治复垦面积250多亩,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。

多种经营取得新进展。稳定提高传统养殖业,在保持5500亩桑地养蚕产业的基础上,积极优化产业结构,大力推进一村一品,全年出栏上市肉猪千头以上的有5户,百头以上的有30多户,开发了罗氏沼虾、加州鲈鱼、美国青蛙、草狸獭、獭兔、肉狗,以及蔬菜基地、苗木、早园竹、银杏等新的种养殖业。

镇、村工业难中有进。丝绸行业在连年滑坡中继续低迷,全镇工业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。为此,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,对村级工业继续采取放水养鱼,发展私营经济,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,对镇办企业加强管理,增加技改投入和新项目开发等措施,拓宽发展思路,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,在困难中求发展。同时,抓好重点厂、重点公司、重点扶持骨干企业,盘活存量资产,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,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.78亿元,产品销售收入5.67亿元。镇办企业华佳集团,在缫丝的传统产品不断上规模、上水平的基础上以厂扩厂,外拓市场,经济效益稳步提高。企业迅速发展,全镇巩固、完善重点培育了工业开发区3个,及初具规模的村级工业小区23个,共有50余家私营企业落了户,为坛丘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稳定推进。公路投入较大的资金,镇村两级新建、扩建道路总长35公里,23个行政村,村村通公路,一个联结城乡、四通八达的镇村交通框架基本形成,村村用上了自来水,1998年实现了电话镇。广播、电视事业有新的突破,20个村3100多户开通了有线电视。卫生事业巩固苏州市级卫生镇取得的成果,抓好卫生长效管理,向省级卫生镇冲刺,同时,全力推进坛丘村、西白洋村创建省级卫生村工作,相继通过了考核验收,从而,使农村卫生设施、卫生面貌、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
党的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、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。千方百计抓好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学习,通过有组织、有计划集中培训、轮训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、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,广泛开展“三五”普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,塑造“跨世纪吴江人形象”主题活动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,以创建文明单位、文明行业、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,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活动深入开展,促进了党风、民风、行风的进一步好转。重视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、作风建设、党委每个月向支部编发一期党课教材,经常开办个体、私营企业和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班。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,选拔使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担任支部一把手。坛丘、大熟、西白洋、星塔等4个村已成为吴江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原载《名镇世界》1999年第6期,作者沈建华)